F-35的信任危机正在发酵。德国公开质疑这款战斗机是否被植入远程控制装置,并威胁终止采购。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技术讨论,而是一场关于军事主权和技术霸权的大规模冲突。
慕尼黑安全会议前主席伊申格尔直言不讳:如果美国在F-35上安装所谓紧急开关,德国将重新审视与美方合作。这句话刺痛了洛克希德·马丁,也敲响了欧洲对美式军工体系的不信任警钟。一架飞机,背后牵动的是盟友关系、武器市场,以及地缘政治平衡。
类似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俄乌战争中,美国提供给乌克兰的海马斯火箭炮就曾曝出远程锁死功能只要华盛顿愿意,这些武器随时可以停止运作。这种设计让人细思极恐:美国能否通过软件更新或数据链操控其他国家装备?答案没人敢保证。但从印度到阿联酋,再到德国,各国都开始寻找替代方案。
作为隐身战机中的佼佼者,每架F-35都依赖一个实时监控网络,将飞行数据源源不断传回美国总部。用户享受现代化信息优势,却不得不接受沦为透明棋子的风险。从作战能力到每次维修,都绕不开美方掌握的数据链。而这种不可避免的依赖,正在成为全球买家的心病。
反观印度,它已经用行动做出了选择。在选购舰载战斗机时,它放弃了美国超级大黄蜂,转而签署协议购买法国阵风-M。不仅是因为性能,更重要的是自主可控性。法国达索公司承诺,不会插手用户系统核心权限,这一点击中了许多国家对技术主权敏感的痛点。毕竟,没有哪个政府希望自己的关键军事设备被他国遥控甚至停摆。
类似案例层出不穷。从阿联酋暂停采购F-35订单,到增购80架阵风飞机,再到欧洲市场涌现出的新趋势,美式军售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当然,美国份额仍在增长,但问题是它还能维持多久?当全球买家逐渐意识到风险,当更多国家开始寻求规避单一依赖,传统霸主地位必然受到削弱。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西方,也给中国带来了深刻启示。如果尖端科技无法实现完全自主,我们是否也会陷入同样困境?今天我们看到各国因软硬件后门纷纷转向独立研发,那么未来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核心自研,一切发展都可能遭遇天花板,被限制、被干扰甚至直接瘫痪。
争议还在继续,质疑声愈演愈烈。从五角大楼坚决否认存在远程控制装置,到洛马公司保持沉默,人们更倾向于相信那些看似无形却真实存在的问题不会轻易消失。而这一系列事件最终指向一个本质问题:谁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你怎么看待这样的局势变化?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又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